对于“驱逐鞑虏,恢复中华”的故事,我们都对朱元璋的传奇耳熟能详。但鲜有人知道,北伐期间元朝内部的动荡对朱元璋北伐成功贡献了多大的“助攻”。如果元朝没有权力斗争中的惨烈内耗,没有中原军阀集体陷入无序内讧的窘境,朱元璋能否如愿横扫中原仍是个未知数。那么问题来了,导致元朝自乱阵脚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?是无能?还是野心过盛?答案或许会让你意想不到。
元朝末年的黄河流域,竟然同时上演了两场不同的“竞逐”:北边的蒙古贵族忙着互相倾轧,消耗元朝最后一丝生机;南边的红巾军则忙着争地盘,试图推翻旧王朝,却也没忘彼此下绊子。而这一切,背后的主角就是扩廓帖木儿——王保保,他不仅是元朝最具影响力的蒙古军阀,还是黑暗时代的政治博弈家。但王保保的算盘并没有全数打响,反而一次次把元朝拖向更深的泥潭。到底是天不助元,还是王保保亲手葬送了元朝的命运?
先让时间倒回到元朝末年。黄河流域的察罕帖木儿,这位崛起于河南的蒙古书生,在短短十年间,从一介义军统领,迅速攀升至元朝谷地军师的高位。他以河南为基地东征西讨,铁血手段震慑四方,被誉为“中原长城”。察罕统治的黄河区域长达百里兵垒连绵不绝,成功压制了席卷北方的红巾义军。若非察罕的突然遇刺,王保保的命运也许不会如此充满戏剧性。察罕的死让王保保接过家族领袖的重任,但他父辈留下的政治框架早已千疮百孔。于是乎,王保保带着“天选之子”的自信开始了一场宏大的政治“豪赌”:扶持皇太子,与元顺帝对立,试图利用宫廷斗争攫取权势。然而,试图左右逢源的王保保却偷鸡不成蚀把米。
从察罕继任到“政治豪赌”,王保保步步为营,但未料到险棋的代价竟然如此沉重。王保保原本寄希望于捆绑皇太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,却因陷入权力斗争变得四面楚歌——朝廷既忌惮他的强悍实力,军队又因察罕的遗属关系而四分五裂。更糟糕的是,王保保的父亲、河南的镇守者赛因赤答忽于1365年病逝,这更让王保保失去了最后的后盾。赛因赤答忽的死掏空了河南根据地的凝聚力,直接导致察罕旧部离心离德。其曾经的盟友李思齐更是公开挑衅:“我敬的是你父辈,轮到你指挥我,你不配!”王保保的地位岌岌可危,中原大地也陷入各自为政的混战。一个本可稳定大元黄河流域的统治集团从此化为一盘散沙。
就在王保保试图镇住中原时,鄱阳湖岸的朱元璋已经完成了对红巾势力的整合。1368年,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如飓风扫过山东、河南,大明铁甲势如破竹,一路直捣北京。而这场灭元行动的背后竟与王保保的政治失算息息相关!王保保从未彻底清理黄河流域内部的混乱,军阀割据和派系纷争反而让朱元璋轻松突破战线。此外,朱元璋北伐的时间点选得绝妙:当王保保与陕西军将李思齐“千头万绪地互掐”时,明军的步伐已抵达元朝的心脏。元军腹背受敌,毫无还手之力。王保保在太原仓皇应战,不得不带着少量残兵投奔甘肃和林。时至今日,人们不禁要问:若王保保早在察罕遇刺时就纠合军心,黄河流域还会让朱元璋轻松撕开吗?
朱元璋攻陷北京后,元朝的残余势力缩入大漠,开创了所谓“北元”时期。而王保保也随之退隐,试图带领北元继续积蓄力量。1372年,朱元璋命徐达、李文忠等名将北征,这才让王保保有了柳暗花明般的唯一一次“胜利”。利用漠北复杂的地理条件,王保保成功击退明军,造成了较大的伤亡。然而这一胜利来的太迟也太浅,北元已经失去了与南明抗衡的全局能力。更可笑的是,王保保的突袭并未给元朝赢得机会,反而刺激了明朝修正战略,全面改变北征模式,从而让北元彻底失去了防守底线。
王保保究竟是不是一个被“高估”的人物?历史书总爱提及他“征战不止”的勇猛以及察罕遗留下的巨大权势,却鲜有人反思他的政治选择是否是拖垮元朝的“罪魁祸首”。是历史给了他太高的评价?还是朱元璋的“德才俱佳”反衬了他的无能?这个问题留给你们评论区讨论吧。
热丰网-证券配资系统-配资正规网上炒股-中国股票配资网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