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
李白〔唐代〕
我本楚狂人,凤歌笑孔丘。
手持绿玉杖,朝别黄鹤楼。
五岳寻仙不辞远,一生好入名山游。
庐山秀出南斗傍,屏风九叠云锦张,
影落明湖青黛光。
金阙前开二峰长,银河倒挂三石梁,
香炉瀑布遥相望,回崖沓嶂凌苍苍。
翠影红霞映朝日,鸟飞不到吴天长。
登高壮观天地间,大江茫茫去不还。
黄云万里动风色,白波九道流雪山。
好为庐山谣,兴因庐山发。
闲窥石镜清我心,谢公行处苍苔没。
早服还丹无世情,琴心三叠道初成。
遥见仙人彩云里,手把芙蓉朝玉京。
先期汗漫九垓上,愿接卢敖游太清。
安史之乱后的上元元年(760年,即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的次年),60岁的李白拖着被流放夜郎后的疲惫身躯,在浔阳江头写下这首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。此时的他政治理想彻底破灭,却在这座“秀出南斗傍”的仙山中,用如椽巨笔将半生失意淬炼成中国诗歌史上最磅礴的山水宣言。
图片
一、从朝堂到山野:
狂人笑孔的自我放逐
开篇"我本楚狂人,凤歌笑孔丘"的宣言,撕开了李白半生政治理想的遮羞布。春秋时期的楚狂接舆曾唱着"凤兮凤兮,何德之衰"嘲讽孔子周游列国求仕,此刻李白以古喻今,用典故编织成锋利的匕首。这个曾写下"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"的狂士,在经历永王之乱后终于看清:自己终究不是能在庙堂安身的凤凰,而是注定要翱翔于名山大川的孤鹤。
"手持绿玉杖"的细节极具象征意味,这根仙人用的法器,既是求道者的身份标识,更是挣脱世俗枷锁的精神图腾。当他说"五岳寻仙不辞远"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跋涉,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从政治乌托邦向精神自由王国的迁徙。正如他在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中写的"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",此时的李白终于完成了从"谪仙人"到"真隐士"的蜕变。
图片
二、山水即道场:
庐山画卷中的生命礼赞
李白对庐山的描绘堪称盛唐山水诗的巅峰之作。"屏风九叠云锦张"的比喻,将层叠的山峦化作天女织就的云霞;"银河倒挂三石梁"的夸张,让瀑布化作九天倾泻的星河。这些充满道教色彩的意象,既是对自然景观的实写,更是诗人内心仙境的投射。当他写"翠影红霞映朝日",光影交织的色彩美学里,分明跃动着"飞流直下三千尺"的磅礴气韵。
最令人震撼的是"登高壮观天地间"的宇宙视角。诗人立于香炉峰之巅,看长江"黄云万里动风色",听波涛"白波九道流雪山",这种超越时空的凝视,将个人命运融入天地永恒的哲思。正如他在《将进酒》中"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"的豪唱,此刻的庐山长江,早已成为盛唐气象的具象化表达。
图片
三、仙境与尘寰:
矛盾交织的精神独白
诗末"早服还丹无世情"的宣言,暴露出李白内心深处的挣扎。这个自称"青莲居士"的道教徒,既渴望"琴心三叠道初成"的超脱,又难舍"好为庐山谣"的入世情怀。当他幻想"遥见仙人彩云里",眼前浮现的或许不仅是玉京山的仙境,更是长安城未酬的壮志;"愿接卢敖游太清"的邀约,既是对卢虚舟的召唤,也是对知音难觅的慨叹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载,卢敖游北海,遇见一怪仙,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,怪仙笑道:“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,吾不可以久驻。”“遂入云中。”汗漫,意谓不可知,这里比喻神。九垓,九天。太清,最高的天空。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,以怪仙自比,卢敖借指卢虚舟,邀卢共作神仙之游。
这种矛盾在"闲窥石镜清我心"的细节中显露无遗。石镜能照见人影却照不透人心,正如庐山清景能洗涤尘虑却抚平不了创伤。当诗人感慨"谢公行处苍苔没",既是对谢灵运山水诗风的致敬,也是对自身政治理想的彻底告别——那个曾想"奋其智能,愿为辅弼"的李白,终于在山水间找到了灵魂的归宿。
图片
四、永恒的诗行:
盛唐精神的最后绝唱
《庐山谣》创作两年后,李白在当涂醉后捉月而逝,给盛唐画下了一个诗意的句点。这首诗里,我们既能看到"天子呼来不上船"的狂傲,也能触摸到"欲渡黄河冰塞川"的苦闷;既有"仰天大笑"的豪情,也有"明朝散发弄扁舟"的超脱。这种复杂而真实的生命体验,让诗歌超越了简单的隐逸主题,成为盛唐知识分子精神图谱的缩影。
当今天的我们重读"登高壮观天地间",依然能感受到那个在政治漩涡中沉浮却始终保持精神高贵的灵魂。庐山的云雾或许会消散,长江的波涛终究向东流,但李白用诗歌铸就的精神丰碑,永远矗立在中华文化的星空之下。正如他在诗中描绘的银河倒挂,这道穿越千年的诗意瀑布,至今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奔涌不息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热丰网-证券配资系统-配资正规网上炒股-中国股票配资网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